在线报名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设计硕士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简章

发表时间:2022-10-21 10:45:07 来源:数豆子 点击进入:在线咨询

一、项目介绍

为适应当今社会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写作人才、艺术产业管理和策划展示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培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广阔的专业视野、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于2015年首次推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of FineArts,即MFA),并招收以下三个方向的人才:

01艺术产业管理

02策展实务

03创意写作

2020年,我们将继续招生,欢迎有志于从事相关文化工作的人士报考。

二、项目特色

1、艺术产业管理和策展实务方向:

同济大学MFA艺术产业管理和策展实务方向硕士依托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深厚的人文底蕴及文化实践基础,采用实践为体、理论为用的培养模式。学生既要学习文化创意、艺术产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文化投融资的基本方法,又要通过多方面、高强度的实战训练,掌握艺术创意、策划、运作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并运用营销与传播媒介,充分发挥创意的效能。人文学院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合理,立足于上海丰富的教学实践基地,为满足艺术硕士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创意写作方向:

同济大学MFA创意写作方向硕士依托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深厚的文学创作传统。百余年来,同济园里不乏诗人与作家的身影,他们或在此求学,或在此任教,络绎不绝。如著名诗人与“散步美学家”宗白华、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战国策” 派戏剧家陈铨、“象征派”诗人穆木天、曾翻译出裴多菲名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的殷夫、写出“红色经典”《红岩》的杨益言等。而先锋派作家马原、小说家张生均曾出任中文系主任。同时,现在本系任教的教师中,尚有多位从事小说、散文及诗歌创作,如张生、张闳、朱大可、万燕、刘强、汤惟杰、胡桑等。我系还聘著名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奖者程德培先生与著名编辑家、《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先生为兼职教授。如此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一流的师资队伍,可以为学生们带来综合性的视野,提升其独具个性的创作才能。

三、学制及课程设置

1、艺术产业管理和策展实务方向:

学制为两年,学习年限最长为五年。为非全日制的在职学习。

本专业课程设置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艺术产业管理和策展实务方向的知识结构,形成以实践训练为重点、理论素养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涵盖艺术史专题、艺术产业调查研究、媒体产业调查与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案例分析、展示理论与策划实务、当代传播理论与实践等各类课程。

2、创意写作方向:

学制为两年,学习年限最长为五年。为非全日制的在职学习。

本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实际应用写作能力,围绕汉语写作能力、中西方文学史与中西文学理论以及各种文类(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写作技巧的培养,形成以实践训练为重点、文化理论素养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涵盖创意写作实践、文学理论、文学史、语言学、修辞学等各类课程。

四、证书授予

在规定年限内,学完规定课程,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完成硕士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经批准,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艺术硕士学位证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审核印制)。

五、学费

2020年学费标准为6万元,按学年分二次支付,第一学年交纳3万元,第二学年交纳3万元。

六、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学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并且须在现场确认时提交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②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注:非全日制研究生不接收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就业方式全部为定向就业。

七、初试考试科目

1、艺术产业管理和策展实务方向:

1)思想政治理论

2)英语二、法语、德语、日语任选一门

3)艺术概论(参考书: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最新版)

4)文案写作(无指定参考书)

2、创意写作方向:

1)思想政治理论

2)英语二、法语、德语、日语任选一门

3)文学概论(参考书: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4)创意写作(无指定参考书)

八、招生流程

2019年:

10月网报,报名网址为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http://yz.chsi.cn),11月现场确认,12月全国统一入学考试

2020年:

3月复试

4月确认录取

九、其他

1、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不提供历年试题及复习资料。

2、有关我校研究生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收费标准等信息,可在同济大学网站查阅。

3、录取后,上课时间一般在春、秋季学期的周末。上课地点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

4、如本指南与教育部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规定有冲突,将按教育部文件要求执行。

十、部分导师简介

艺术产业管理和策展实务方向:

孙周兴

1963年生,绍兴会稽人。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德国洪堡基金学者;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要从事德国哲学和艺术哲学研究,重点为尼采研究、海德格尓研究、当代艺术理论、技术哲学研究等。著有《语言存在论》《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一只革命的手》等;主编《海德格尔文集》(50卷)《尼采著作全集》(14卷)《未来艺术丛书》等;编译有《海德格尔选集》《林中路》《路标》《尼采》《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万书元

湖北仙桃人,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作有《第十位缪斯》(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8)、《老书院》(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艺术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和《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潮》(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等。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并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合作)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合作)。目前主要从事艺术美学与艺术批评,建筑与城市空间理论, 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以及文创与策划方面的研究。

陆兴华

教授,艺术学和艺术理论方向。研究领域包括:当代艺术理论、策展实践、新美学和法国哲学等。其主要著作有《城市哲学1》(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年)、《艺术展示导论》(商务印书馆,2019年)、《艺术-政治的未来》(商务印书馆,2017年)和《当代艺术做什么》(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

柯小刚

字如之,号无竟寓,湖北大冶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及《儒学与古典学评论》主编之一。曾访学德国、英国、美国。著有《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思想的起兴》、《在兹:错位中的天命发生》、《道学导论(外篇)》、《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等,译有《黑格尔:之前和之后》、《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研究兴趣涉及儒学、经学、中国哲学、中国历史、西方古代经典与解释、现象学、德法哲学、政治哲学、艺术理论、中医、传统文人书画等领域。

孙长初

男,1962年7月出生,浙江省慈溪市人,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与文化产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历史系文物博物馆学专业、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东南大学艺术学系艺术学专业,并曾从事文物管理工作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艺术史和艺术考古学理论,擅长博物馆内容陈列设计和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鉴定与研究,先后为国内多家博物馆撰写遗址类、历史类和专题类的内容陈列设计大纲,对中国古陶瓷和古玉器的收藏与鉴定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主要有《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论纲》、《实用古玉收藏200问》、《火炼旖旎——陶瓷艺术》、《艺术考古学》和《中国古代设计艺术品鉴赏》等。发表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一文,先后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新华文摘》全文或部分转载,并获得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解学芳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与文化产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城市文化报告》副主编。主要从事艺术产业管理、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研究。200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五十余篇为CSSCI检索。曾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近年,出版五部学术著作,完成文化产业领域的国家课题2项和省部级课题6项。作为课题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等多项。2015、2017连续两次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具影响力学者名单。

夏洁秋

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与文化产业系副主任,副教授。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及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规划与管理,文化政策,公共文化服务。

先后在《南京社会科学》、《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相互承认的表达: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大众传媒功能》、《文化政策与公共文化服务建构——以博物馆为例》等相关论文二十余篇,译著《希拉里的秘密战争》。主持及参与了文化部及区域诸多文化产业规划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课题,包括《长三角地区遗产与创意产业发展关系研究》、、《上海世博后文化发展研究》、《上海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研究》、《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评估研究》、《上海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上海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平台建设》以及多地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项目。主要承担《文化产业研究专题》、《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文化项目策划与管理》等课程。

黄 松

同济大学建筑工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2015)、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2013)。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与文化产业系副教授,从事行政管理、对外联络、教学与科研工作。

研究领域包括世界遗产通识教育(上海市精品课程)、文化资源管理理论,以及创意城市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活用等。在MFA教学和科研中,引导学员关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资源调查、空间利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问题。

主持“上海市地铁12、13号线南京西路站及换乘通道地块综合开发设计”、“上海市愚园路文化游憩街空间与产业发展研究”、“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别墅保护性修缮研究”、“上海市静安区张家花园石库门里弄风貌区保护与发展研究”等项目;主持上海市研究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文化创新人才教育机制研究”。发表论文:《论陈从周对园林遗产的整体性贡献》、《The Quad i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and Champaign.》、《中国校园遗产的历史文化寻绎》、《城市中心区转型的产业升级与空间优化契合——以上海市静安区愚园路专业街建设为例》、《城市空间与文化产业的再契合——以静安区威海路文化传媒街发展研究为例》、《文化遗产教学实践初探》等学术论文;出版著作《师俭堂》。

叶 凯

艺术与文化产业系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领域(方向): 文化研究、大众传播、品牌营销、消费文化等。

李 晨

武汉大学学士,东南大学硕士,牛津大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艺术与文化产业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艺术史、考古文博与艺术产业等方向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的学术成果有:专著“Han Dynasty Stone Carved Tomb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2018) ; 论文“Rethinking the Origins of Han Dynasty Stone-Carved Tombs”(2017), 《汉代画像石墓中的异域因素》(2015)、“From Han to Koguryo: The Spread of Stone Chamber Tombs in Northeast Asia (1st - 7th Centuries)”(2014) 等。曾获2014年欧洲汉学学会青年学者奖(Young Scholar Award,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汉代画像石墓的营建工艺研究(2017-2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丝绸之路视野中的汉画像石艺术研究(2016- 2017)。主讲中国艺术史、考古学通论、青铜器概论等课程。

杨 光

笔名杨疏清。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南开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科高研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美学、艺术理论、西方哲学,尤其是现象学和古希腊哲学。专著《运动的汇集》于2017年在德国Mohr Siebeck出版社出版。发表有关现象学和艺术批评方面的德语、英语和中文论文10余篇,翻译专著两部,《苏格拉底》, 2016;《从思想的经验而来》,2017,与孙周兴教授等合译。担任国际学术组织 Collegium Phaenomenologicum的亚洲联络人。曾讲授艺术现象学、古希腊哲学和西方哲学史等课程。主持上海浦江人才研究课题“现象学与东方自然美学”和同济大学双一流课题两项。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当代艺术展览的学术研讨会,研究重点是19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和批评理论以及中国传统山水画论和当代中国的抽象实验艺术。

创意写作方向:

张 生

男,原名张永胜。1969年生,河南省焦作市人。作家,学者。先后毕业于华中师大和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MFA 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导师和文艺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至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与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作访问学者。现主要从事法国理论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以及小说写作。

专著有《时代的万华镜:从<现代>看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还我至尊:巴塔耶哲学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即出)等。译有[美]朱迪思.巴特勒:《权力的精神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美]黄哲伦:《蝴蝶君》(剧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法]波德利亚:《美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美]约瑟夫·布罗茨基《水印》(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有小说集《乘灰狗旅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长篇《白云千里万里》(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十年灯》(花城出版社2005)、《忽快忽慢的旅程》(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黑暗料理》(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散文集《可言,可思》(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人生就是高速公路》(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等。邮箱:yszhang@tongji.edu.cn

万 燕

女,诗人、作家、学者。先后毕业于江西师大、广西师大、华东师大中文系,获文学博士。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创意写作硕士生导师。

讲授《张爱玲研究》作为同济的特色课程被列入首批慕课网上教学,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校级核心教改项目的第一负责人,以及良友文化基金会实习基地教改项目的第一负责人,2015年获得同济大学倪天增奖教金。

主要著作:《读解张爱玲》(论著,1996)、《张爱玲画话》(合著,2003)、《心灵的性别》(散文集,2000)、《女性的精神——有关或无关乎张爱玲》(论著,2008)、《画说红楼梦》(编著,2008)、《落红萧萧——萧红导读》(编著,2009),主编“代女学人文丛”十卷本(2000)、《读解张爱玲:华美苍凉》(论著,2017初版,2018再版)、《猫》(长篇小说,2018)、《起风的时刻》(诗集,2018),参编《中国现代散文精品文库》十卷本(1995)。散文集《百合心瓣》即将出版。曾获第二和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画说红楼梦》获2008年中国最美的书。2018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万燕作品研讨会和长篇小说《猫》研讨会。

刘 强

男,诗人、散文家、学者,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诗学中心主任,人文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专业古典诗学方向博士生导师。诗学研究集刊《原诗》主编。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2011)。

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古典诗学、先秦诸子经典、文言笔记小说等。已出版《世说新语会评》(2007)、《曾胡治兵语录译注》(2007)、《今月曾经照古人:古诗今读》(2009)、《一种风流吾最爱:世说新语今读(上下册)》(2009)、《有刺的书囊》(2010)、《竹林七贤》(2010)》、《惊艳台湾》(2012)《世说学引论》(2012)、《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2013)、《魏晋风流十讲》(2014)、《清世说新语校注》(2015)、《论语新识》(2016)、《穿越古典》(2018)等著作十余种。在《学术月刊》、《复旦学报》、《读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等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及校级课题多项。提出并构建“世说学”研究系列,已出版相关著作6种,所撰《世说新语会评》获第11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获评湖南省第五届优秀社科普及读物、《论语新识》获2016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普及读物奖等多个奖项。邮箱:dubbleblade@hotmail.com

汤惟杰

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硕士生导师。上海作协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

研究领域:比较诗学,现代文学,都市研究与城市史,视觉文化研究与电影史。

开设课程:《外国文学经典》、《外国文学思潮与流派》(以上本科生);《比较诗学导论》、《文学与现代性》、《影视专题》(以上研究生)。

代表性论著有《海上梦语两生花——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策略与张爱玲的翻译意图”》、“上海公共租界电影检查制度的建立”、“重勘早期上海电影空间——以公共租界档案为线索”、《早期中国电影史中的卓别林》等。邮箱:tangweijie@tongji.edu.cn

胡 桑

男,原名胡国平,诗人、散文作家、译者,浙江德清人。同济大学哲学系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比较文学、创意写作方向硕士生导师,从事诗歌、散文创作,以及欧洲(尤其是德国)现代文学哲学研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2007-2008年任教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岛分校。2012-2013年为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获《上海文学》诗歌新人奖(2006)、未名诗歌奖(2009)、《诗刊》中国青年诗人奖(2012),受邀参加台湾太平洋国际诗歌节(2015)、韩国平昌国际诗歌节(2017)、清华大学青年作家工作坊(2019)。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7年度海峡两岸十大作家称号。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2019)。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在孟溪那边》(2017),诗集《赋形者》(2014),评论集《隔渊望着人们》(2016),译有《辛波斯卡诗选:我曾这样寂寞生活》(2014)、奥登诗学随笔集《染匠之手》(2018)、《罗伯特·洛威尔诗选:生活研究》(2019)等。邮箱:husang1981@163.com

张闳(宏)

男,作家、文化批评家、学者。曾为医生,后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学科)。主要从事文化哲学与文化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创作方面,发表有小说、诗歌、随笔多篇。著有《声音的诗学》《文化街垒》《黑暗中的声音——鲁迅<野草>的诗学及精神密码》《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乌托邦文学狂欢——文革文学史》《欲望号街车——流行文化符号批判》《言辞喧嚣的时刻》等。有多篇论文被翻译成英文、日文等多种文字。邮箱:05201@tongji.edu.cn

朱大可

男,随笔作家、小说家、文化学者、批评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博导。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悉尼科技大学哲学博士。文化学者,文化批评家,作家。

主要研究领域:文化哲学与文化批评、中国文化史等。主要著述:作品集《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记忆的红皮书》、《孤独的大多数》、《文化虫洞——朱大可语录》、“朱大可守望书系”(含《神话》,《审判》、《乌托邦》、《时光》和《先知》五部);专著《流氓的盛宴》、《华夏上古神系》;主编《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大型文化年鉴(中文版八卷,日文版八卷)、研究生教材《文化批评》等。邮箱:hahadake@21cn.com

朱静宇

女,学者,译者,随笔作者。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文艺美学博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中外小说比较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翻译文学理论研究和文艺美学研究等。

代表著作有《王蒙小说与苏俄文学》(台湾文史哲出版社),独立译著有《战胜抑郁》、《积极思维的力量》、《轻轻松松掌握快乐》、《打开孩子的心扉》和《维生素C:主要的营养素》等,主编“凤凰苏教文库•家庭学术书架(英汉对照本)”共计31部,在《文学评论》《小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在《中国语文》《文艺报》等发表有随笔“又到江南赏雪时”、“徘徊在尊重与怀疑之间”、“文学经典与人生智慧”等。电子邮箱:05072@tongji.edu.cn

朱崇志

男,1974年生,山东临沂人。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剧戏曲文学与理论、文学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其他兼职有: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委员、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戏曲学会理事、国家语委语言文字督导专家、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论文《戏曲选本所收<北西厢>考论》获第三届中国“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二等奖; 出版专著有《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研究》《《近代上海戏曲系年初编》》等;发表学术论文有《明清咏剧小曲研究》《小说:作为戏剧传播的软媒介》《<图画日报>与近代上海戏剧传播》等。

主持和参与的课题有“民国剧话文学批评的文献整理与研究”(2015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近代报刊曲话文献整理与研究”(2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中国戏剧选本文献研究”(2006年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人文科学通论”(2015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文化遗产概论”(2017年上海市精品课程)等。邮箱:zhchzh74@126.com

张 念

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女性主义理论,政治哲学和文化理论。从2000年起,在国内思想文化刊物发表女性主义研究及批评文章近百篇,曾在《南方都市报》、《经济观察报》、《广州日报》开设相关专栏,著有《性别政治与国家——论中国妇女解放》、《女人的理想国》、《不咬人的女权主义》、《持不同性见者》等。邮箱:znshe@vip.sina.com

李 弢

笔名木子,男,随笔作家、学者、译者,湖北嘉鱼人,文学博士,副教授。自1991年以来先后在湖北大学和浙江大学就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其间曾在武汉某中学任教员,2005年至今执教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2011-2012年赴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访学,2014年12月于台湾短期访问,2014年获教育部第 48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资助,现从事文艺学、美学和中西思想研究。专著《非总体的星丛: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的一种文本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论集《走出独乐审美的生境:文艺与美学专论》(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6年),参编《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四卷1966.1~1976.9)(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译有佩特(W. H. Pater)的《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在《文艺理论研究》、《南京社会科学》、《同济大学学报》、《外国美学》、《中国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美育学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有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张屏瑾

女,作家、学者、译者。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曾为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城市文化研究等。著有《摩登·革命——都市经验与先锋美学》《追随巨大的灵魂》《我们的木兰》,译有《诗人与诗歌》。曾在《文汇报》《东方早报》《上海一周》等媒体开设文学与艺术评论专栏。邮箱:zzppjj2007@126.com

崔 铭

女,传记作家、学者,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创意写作方向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欧阳修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曾任韩国檀国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11-2012年)。

主要著作:《苏轼传》(与王水照教授合著,已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008年版、2013年版,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香港中和出版社2019年版等五个不同版本,重印近二十次),《欧阳修传》(与王水照教授合著,已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013年版,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等三个不同版本),《一代文宗欧阳修》(音频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张耒年谱及作品编年》(同济大学出版2019年)等。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橄榄》、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论丛》、韩国汉阳大学《中国言语文化》,以及《中国诗学》《复旦大学学报》《江西社会科学》《江海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并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主讲课程:《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文献学》《中国古代作家专题研究》《庄子导读》《中国古代诗文研究》《诗词专题》《古代文论经典导读》等。曾获同济大学教学奖励金一等奖,并两度获倪天增教育奖励金,多次获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邮箱:cuiming@tongji.edu.cn

祝宇红

女,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小说、鲁迅研究、张爱玲研究等。出版专著《“故”事如何“新”编——论中国现代“重写型”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无双的自我——张爱玲的个人主义文学建构》(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评论》《文艺争鸣》《鲁迅研究月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第七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邮箱:zhuyuhong@tongji.edu.cn

王晓渔

男,原名王璞,副教授。1978年生于安徽。2005年起任教于同济大学,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人民文学》开设随笔专栏,有著述上百万字。研究领域(方向):思想史研究、文化批评、新诗研究。主要(主讲)课程:中国通史、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等。信箱:wxy1978@tongji.edu.cn。

黄春燕

女,江苏南京人,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和明清江南文化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各一项。主要论文:《本雅明文化批评“谋略”的启迪》《论中国文化语境中本雅明研究的寓言意味》《李渔戏曲叙事中的“消愁”观念与明末清初的江南城市文化》《论李渔戏曲叙事中的“机趣”》等。主要(主讲)课程:文学概论、西方诗学、中国古代文论等。邮箱:huang@tongji.edu.cn

  • 有问必答

    专注在职读研,请在线提交您的问题。

    在线提问
  • 网上报名

    请认真填写各项内容,负责老师将会与您及时联系。

    点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