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型出口企业应该如何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关于城建税的问题一直是各位会计们关注的,本文数豆子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
生产型出口企业应该如何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例:我公司是生产型出口企业产品100%出口,退税率为17%,依据财税[2005]25号文我公司应依法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但是我公司对征税方式和税基有异议,我公司认为我公司产品全部出口无内销,没有抵减内销应缴纳的增值税所以不需要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但是当地地税局要求我公司按《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第二十五栏当期免抵税额来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请问,我公司该如何处理?
目前,我国增值税对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后有关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25号)规定,应对其免、抵的增值税征收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即“经国家税务正式审核批准的当期免抵的增值税额应纳入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征范围,分别按规定的税(费)率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贵公司虽然没有抵减内销应缴纳的增值税,但有免征的增值税,按照上述规定,对免征的部分也应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怎么算?
一、城市维护建设税
是对从事工商经营,缴纳消费税、增值税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一)征税范围
包括城市、县城、建制镇,以及税法规定征收“二税”的其他地区。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实缴增值税额+实缴消费税额)×适用税率
二、教育费附加
教育费附加是对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缴纳的税额为计算依据征收的一种附加费。
纳税人: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
计税依据: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税额。
附加计征比率:3%。
应纳税额计算:应纳税额=(实际缴纳的增值税额+实际缴纳的消费税额)×3%
针对生产型出口企业应该如何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这一问题,文中已作出详细的解答,我国对生产型出口企业实行免抵退税办法,但企业还是应当根据税法的规定缴纳相应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详情请关注数豆子网。
以上就是关于生产型出口企业应该如何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详细介绍,更多与城建税有关的内容,请继续关注数豆子,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 上一篇:理财资金在资产负债表哪个项目
- 下一篇:纸质承兑上的印章怎么去除
-
城建税减半的会计分录
针对城建税减半的政策,会计在财务处理上需要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对于征收城建税的企业,需要进行会计分录处理,以保证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合规性。城建税减半的会计分录是指将
-
应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分录
当然,提到教育费附加我们同时也不能忘了地方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和教育费附加的计税依据是一样的,都是企业或个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不过,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都是需要通过这个
-
预交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处理方法
预交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处理方法是怎样的?当月预提借:营业税金及附加贷:应缴税费-城建税教育附加等下月缴税借:应缴税费-城建税教育附加等贷:银行存款相关依据:《国家税务总局
-
房地产开发企业城建税的计算依据是什么
房地产开发企业城建税的计算依据是什么,数豆子为大家整理相关内容如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城建税的计算依据是什么房地产企业增值税申报表如何申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预缴税款方式可分为两种:(
-
城建税会计分录怎么做
城建税会计分录怎么做,在会计行业经常会遇到此类问题,下面由数豆子为大家整理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账户设置企业应当在"应交税金"账户下设置"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明细账户,专户用来
-
应交税费城建税怎么计算
应交税费城建税怎么计算,最近很多小伙伴关注这个问题,下面由数豆子为大家整理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城建税=本月(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本月免抵额)*税率教育费附加=本月(增值税+
-
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少交了怎么办
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少交了怎么办,关于城建税的问题一直是各位会计们关注的,本文数豆子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少交了怎么办?如果发现时还在征收期,进
-
代扣代缴的城建税怎么做分录
代扣代缴的城建税怎么做分录,如果不太了解没有关系,本文数豆子搜集整理了相关信息,请大家参考。代扣代缴的城建税怎么做分录?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应交税金-城建税借:应交税金
-
营增改后城建税怎么算
营增改后城建税怎么算,如果不太了解没有关系,本文数豆子搜集整理了相关信息,请大家参考。营增改后城建税怎么算呢?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此次税制改革意味着营
-
建筑业纳税人如何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建筑业纳税人如何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异地预缴增值税有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6】74号)第一